天津家教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页 | 会员注册 | 学生信息库 | 老师信息库 | 教育资讯 | 分类信息 | 服务中心| 天津地图 | 天津公交 | 教育论坛 | 中小学生论坛
※ 栏目分类
关于家教
怎样做父母
学习指导
教育常识
成功案例
培训班信息
教育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栏目→ 教育常识→ 家教方程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家教方程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天津家教网 责任编辑:master 发布时间:2006-8-21 来源:不详

    就跟F4飞一般窜红一样,不知不觉中,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已经成了某种话题。

    教育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角那样进入一间名校?还是像《我平庸我快乐》中的父亲所标榜的那样,宁要一个快乐的傻子,也不要一个忧郁的天才?在注重智商的精英教育观与天才培养类书籍盛行多年以后,《我平庸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一批反“天才”教育的书籍和反精英教育观的出现让我们对教育的目的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两年前,四川省一位中学生因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而一夜成名。记录她成长轨迹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其父母的育子之道成了无数中国父母手中反复研习的“宝典”,目前已连印30多次,卖出超过120万册。此后,类似的“北大女孩”、“耶鲁男孩”以及《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等有关教育书籍大受家长欢迎。

    但是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在2000年9月首次登入非文学排行榜以来,总共有16本素质教育类图书84次冲入每月排行榜的前30名,从今年初开始,这批图书销售却出现了整体下滑趋势。相反,如《我平庸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一批反“天才”教育的书,开始受到青睐。首印2万册的《我平庸我快乐》推出两个多月后,即告售罄。

    这两类书籍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观:代表精英价值观的注重智商教育模式和代表反精英价值观的注重情商教育模式。它们的畅销,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关心;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对则表现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反思。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反思还停留在表象的阶段,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对于前者,有必要追问的是,是否所有的人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高智商的天才?什么是天才?对于后者,我们要质疑的是,是否天才就意味着忧郁而平凡意味着快乐?是否能力的增长必然带来人格的缺陷?总之,需要反思的无非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素质。

    所谓哈佛女孩之流的神童,其实有其原型的,那就是在西方久负盛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的主人翁。卡尔·威特在其父的教育下,八九岁时已能熟练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6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中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再获法学博士学位。老威特为此写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成为教育学的经典。早在1925年,陶行知在给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本书。国人真正认识这本书要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早期的天才和教育》对其做了详细介绍。《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正是按照老威特的方法教育她的女儿的。

    人们对这些所谓天才的逸事津津乐道并勤于仿效背后隐藏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庸俗心态。小威特14岁获得学位确有其事,但人的终身成就和学位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事实上,卡尔·威特除了《但丁的误解》一书,在学术上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莱布尼茨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员,在哲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却是前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刘亦婷尽管进入哈佛学习,但其日后成就现在却难断言,看过冯诺格特的《囚鸟》的人对此应深有体会。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所谓天才的智商确然超乎常人,但人是社会中的人,需要学会如何和他者相处,情商缺失的人是很难有什么真正成就的。

    以《我平庸我快乐》为代表的“反天才”派却从一个极端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该书作者周洪宣称:“我的教育方针: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望子成龙的父母,是一心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儿女的痛苦之上。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作文要学鲁迅,做人要学阿Q。”强调快乐教育本身无可厚非,但倘若仅仅是为了快乐而忘了教育,则毋宁说是一种悲哀。它要的快乐是不思进取的快乐,是麻木不仁的快乐,是无知者无畏的快乐,是精神胜利的快乐;总之,为了快乐而放弃了进取和知识带来的满足,是异化的快乐。而教育,在追求异化快乐的过程中被忘乎所以。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若鹜。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了几个模式,然后硬要往千差万别的人们身上套。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教育既不能名缰利锁,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方法的选择却无具体的标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到教育的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最要紧的是给予受教育者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所在。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建议投诉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各高校认证处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友情合作

版权所有:天津博学家教网 @ WWW.TGJJW.COM

Copyright © 2005-2009 www.tgjjw.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 05013357号